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

普安堂的文資價值推薦~張崑振


張崑振
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
現任文化部聚落及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 、台北市政府、基隆市政府、新竹縣政府、金門縣政府文資(古蹟及歷史建築)審議委員會、台北市政府都發局迪化街特定區幹事會委員
著作:1999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(成大博論)2003台灣的老齋堂(遠足出版)
2013.1.27

  土城普安堂為先天派乾元堂派下齋堂,祖堂為新竹南門太和堂,係新竹陳永榮於1897年所創,後傳於江昌裕、王文彬等齋友。乾元堂派下齋堂有兩個重點傳佈區域,除宜蘭碧蓮堂、頭城靜養堂外,幾乎都集中於台北地區大漢溪沿岸城鎮,依創建時間先後,分別是大溪六也堂、鶯歌醒修堂、新莊擇善堂、土城普安堂、三峽元亨堂等。


  正是如此密切的地緣關連,台灣著名的鸞教歷史發源中心—宜蘭地區常見的鸞堂文化(恩主公信仰),亦可於普安堂內各式文化表徵(如恩主公神像、善書、鸞木)窺見其淵源與脈絡,其突出的先天教與鸞教文化交融現象,可說是探討大漢溪流域地方信仰特色,與區域歷史發展最重要的代表案例。

  普安堂現存紅磚外貌建築為昭和3(1928)所建,與鄰近的三峽元亨堂、大溪六也堂為北台灣地區少數僅存的先天教傳統齋堂建案例。儘管現有建築屋頂塌落、人去樓空,唯舊有齋堂建築格局尚存,尚可由大殿舊照一窺其鼎盛原貌。再者,堂主李應彬乃一代藝師,古典錦繪、藥學、詩詞、裱褙無不精通。入先天道後,雖居山林,創作依舊,供佛、畫佛,力行同修,也因此成就了齋堂內外一番宗教藝術天地。

  此外,昭和4(1929)「普安堂契約書」史料,詳載建堂土地係由周來發起獻地,並邀集族親周慶發、周元、周福、周傅潭、周金山等人共同協議寄付佛祖,建設而成,並約定於堂中左側梢間(左落五間)永奉前述捐地施主功德祿位。若與齋堂鄰近的周氏宅第、周氏祖墳相提並論,此一歷史文件恰為理解煙園地方發展和建堂緣由的最佳例證。

  綜合而言,本堂與元亨堂一起見證了日治以後台北地區先天教的歷史發展,齋友王文彬、高興旺、李應彬等人所體現的齋堂文化,及其突出的地方歷史與信仰特色。尤其數十年來,全台齋友陸續凋零,先天萬全堂派下系統更僅由普安堂中少數的老齋公、老齋姑奮力經營以維繫其法脈,可說碩果僅存,相當難得。由此看來,普安堂確實已具有相當重要的文資價值與意義,並應藉由老齋堂的保存以提供齋教文化持續傳遞的載體與媒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